首页 滚动 正文

我区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进农业农村全域全链绿色发展——

2023-08-07 12:32:39   来源:开州区融媒体中心    

我区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进农业农村全域全链绿色发展——


(资料图片)

八月的帅乡大地,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现代化的蔬菜基地、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快速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一幅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澎湃绿色浪潮,激荡时代强音。近年来,我区紧扣“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全面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以农业农村全域全链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优良品种引进、绿色技术推广、优质产品供给、特色品牌培育“四个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国家农业绿色转型试验地、绿色制度创新标杆地、生态价值转化新高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我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2.52亿元,位列全市第4位;新认证绿色食品23个,同比增长23.5%;“开州再生稻”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开州木香”成为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发布品牌;获批创建国家三峡柑橘产业集群、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示范县等“国字号”平台9项。

从“增产”转向“提质”推动质量兴农

近段时间,走进位于南门镇莲池村的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南门科技示范园,连片的蔬菜大棚绵延铺展,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蔬菜,运输车辆排队等候装货,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初建成的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南门科技示范园,占地100亩,共有25个蔬菜大棚,目前已经实现投产运营。

鲁渝协作,山海同行;潍开情长,心手相连。我区与山东省寿光市携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蔬菜产业为抓手、以共建园区为平台的“寿光模式”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打造东西部协作样板,可满足重庆本市乃至服务成渝地区的蔬菜物资需求。

据了解,我区成功复制寿光蔬菜“六统一分”运营模式——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基础配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水肥植保、统一品牌营销,开展分户经营,从种苗培育到销售,由寿开两地国企出资合股成立的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专业一体化运营,实现本地农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三份收入”。

以竹溪镇春秋村蔬菜种植大户任登秀为例。以前每亩地收入约1.5万元,按照“寿光模式”种植的蔬菜每亩地净增收达到2.5万元。

“今年我们力争建成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大田蔬菜基地目标。”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9月底前完成蔬菜定植,2024年春季接续完成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同步建成1万亩大田蔬菜基地,努力交出鲁渝协作初战告捷“高分报表”。

到2026年完成新建“寿光模式”蔬菜基地10万亩,届时,我区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40万亩,预计年产高品质蔬菜70余万吨。

将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建成极具鲁渝特征、重庆特色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区坚持质量兴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区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在构建绿色规划新格局方面,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66.5万亩;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66.26万亩、“宜机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2%。在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方面,建成西南片区最大晚熟柑橘良繁场,高标准建设三峡中药材种植博览园、天麻科创园,引进推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新品种200余个……

我区通过建设良地、培育良种、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从增产农业到提质农业的转型升级。

从“粗放”转向“标准化”助推绿色兴农

大暑时节,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眼下,我区10万亩中稻—再生稻进入灌浆期,即将迎来丰收。这期间是水稻品质、产量和再生稻促芽的关键阶段。

在竹溪镇、中和镇等地的中稻—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成片的稻田逐渐由绿转黄,一株株水稻根茎壮实、结实丰满,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经过农技人员的现场查看,水稻灌浆率已经达到60%,预示着头季稻即将迎来收割期。

开州地处大巴山南麓,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大体为“六山三丘一分坝”的地貌结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降低,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如何突破“巴掌田”“鸡窝地”的限制?

近年来,我区以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千方百计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建强绿色标准体系,培育绿色经营主体,实现粗放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绿色技术,集成应用绿色配套技术愈发成熟,推广水稻淹水直播绿色高效种植、生态鸡立体养殖、池塘“一改五化”、柑橘林下植草等绿色技术80余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5万亩,累计减量化肥3715.51吨、农药77.55吨。推广“果(茶)一沼一畜”“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稻田+”等种养循环模式7.5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2.6万亩。开展“清洁田园”“总量减排”治理行动,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道路。

大力培育绿色主体,绿色生产理念深入人心。我区累计培育种养大户5800余个、家庭农场1089个、农民合作社1631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8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7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8家,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强化绿色生产理念,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此外,我区还增强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制订“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等地方标准6项,试行经营主体名录企业全部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落实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衔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按“标”生产达100%。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山地特色,我区不断释放“绿”的优势,进而提升“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成色。

从“单点”转向“融合”实现品牌强农

在长沙镇福城村柑橘园,几名村民在林间忙碌,有的在除草,有的在喷药,还有的在浇水。“高温天气下,我们主要任务是全力以赴做好果树抗旱工作。”柑橘果园负责人说。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为打造“开县春橙”品牌,我区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统一春橙包装箱配套果标、箱标,扫描二维码可查询详细信息;出台柑橘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重庆市地方标准,推广安装杀虫灯、挂捕食螨、粘虫板、遴选矿质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

“‘开县春橙’全过程标准生产体系全覆盖,认证绿色食品、重庆市名牌农产品56个。”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深化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科技合作,叶片营养诊断、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集成配套技术推广率100%。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在线监测、溯源、智能分析等系统,开发柑橘果园大数据“一张图”、培育柑橘电商主体30余家。

“柑橘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升级为国家行业标准,柑橘育苗、品种、建园、田间管理、NFC橙汁五大标准通过国际采标确认。晚熟柑橘的防冻、防冬季落果、防枯水及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此外,我区深度挖掘柑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晚熟柑橘“一树三色、花果同树”的观赏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吃干榨尽”的柑橘全产业链发展。

小小柑橘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举旗”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得益于我区始终坚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走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助力农业产业补链延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优化“一环两区”空间布局,“市级一主两辅、区级三优多特”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打造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牧、乡村旅游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生态渔业、生态茶叶等优质原料,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能级,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

立足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谱系图”。构建形成以“开味开州”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品牌为支撑,以“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4+N”品牌“谱系图”。

科技赋能、平台聚力、龙头引领、品牌增效,我区致力于发挥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打好产业融合组合拳,锻造农业高质高效的更强实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记者 邓青春

关键词:

为你推荐